高阁凭栏槛,中军倚旆旌。感时常激切,于己即忘情。
河华屯妖气,伊瀍有战声。愧无戡难策,多谢出师名。
秉钺知恩重,临戎觉命轻。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
隐隐摧锋势,光光弄印荣。鲁连真义士,陆逊岂书生。
直道宁殊智,先鞭忽抗行。楚云随去马,淮月尚连营。
抚剑堪投分,悲歌益不平。从来重然诺,况值欲横行。
注释译文
①贺兰大夫:即贺兰进明,时任河南节度使兼御史大夫。《资治通鉴》卷二一九:“至德元载冬十月,以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十月,置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以(高)适为之,置淮南西道节度使,领汝南等五郡,以来瑱为之,使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图璘。”
②中军: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
③忘情:无喜怒哀乐之情。
④河华:黄河与华山的合称。妖气:因此时关中之地为安史叛军占领,故称。伊瀍:伊水与瀍水。此处泛指洛阳一带。因安禄山于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攻陷洛阳,与唐军战事颇多,故云“有战声”。
⑤戡难:消弭祸乱。多谢:犹言多有逊色。
⑥秉钺:持斧。借指掌握兵权。《诗经·商颂·长发》:“武王载斾,有虔秉钺。”临戎:亲临战阵。
⑦股肱:大腿和胳膊,比喻左右辅佐之臣。列岳:高大的山岳。喻位高名重者。唇齿:比喻互相接近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此处指贺兰进明所领河南镇与高适所领淮南镇是唇齿相依的关系。长城:喻指可资倚重的人或坚不可摧的力量。《宋书·檀道济传》:“道济见收,脱帻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此指贺兰进明为国家倚重之臣。
⑧隐隐:兴盛。隐,通“殷”。《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沉沉隐隐,砰磅訇磕。”李善注:“隐隐,盛貌也。”摧锋:挫败敌军的锐气。光光:显赫,威武。弄印:此指任命为御史大夫。《史记·张丞相列传》:“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谁可以为御史大夫者?孰视赵尧曰:无以易尧。’遂拜赵尧为御史大夫。”因贺兰进明此时兼任御史大夫,故云。
⑨鲁连:指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秦军围赵都邯郸鲁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为帝,曾说:“彼(秦昭王)即肆然称帝,连有蹈东海而死耳!”齐国要收复被燕国占据的聊城时,又写信劝说燕将撤守。齐王打算给予官位,他便逃到海上。事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陆逊:三国吴人,字伯言,有治才,善谋略。刘备伐吴,孙权命陆逊统兵御之,“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持不相听从,逊案剑曰:……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也。及至破备,计多出逊,诸将乃服。”此处以陆逊比贺兰进明,因贺兰能文。
⑩直道:犹正道。指确当的道理、准则。殊智:独特的智谋。先鞭先行,占先。抗行:并行,抗衡。荀悦《汉纪·高祖纪四》:“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行,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⑪楚云:楚地的云。贺兰进明时任河南节度使,驻节汴州,领郡十三,辖境多属古楚地。淮月:指高适任淮南节度使之驻地扬州,也是平定李璘之乱的前线。
⑫投分:定交,意气相合。《东观汉记·王丹传》:“昱道遇丹,拜于车下,丹答之。昱日:‘家君欲与君投分,何以拜子孙也?”
⑬然诺:然诺皆应对之词,表示应允。引申为言而有信。横行:犹言纵横驰骋。多指在征战中所向无敌。《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此指征讨安史叛军。
创作背景
高适有《谢上淮南节度使表》日:“(臣)以今月二日至广陵,以某日上讫。”(据明刊本《高常侍集》此表作于至德二载(757二月。高适此诗四库本题下原注:“时在扬州。”故系于至德二载初。此时高适在扬州准南节度使任上:张巡,许远正在雕阳保卫战中苦守,高适借酬答河南节度使之机,以此诗动解贺兰进明迅速进兵解阳之围。《旧唐书·高适传》:“其与贺兰进明书,令急教梁宋,以亲诸军;与许叔书,绸缪继好,使释他憾,同扱梁宋,”然贺兰终不发兵,导致睢阳陷落。《资治通鉴》卷二一九:“睢阳士卒死伤之馀,才六百人,张巡、许远分城而守之……“是时,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准,皆拥兵不救。城中日蹙,巡乃令南霁云将三十骑犯围而出,告急于临准霁云慷慨,泣且语日:霁云来时,離阳之人不食月馀矣!霁云虽欲独食,且不下咽。大夫坐拥强兵,观睢阳陷没,曾无分灾救患之意,岂忠臣义士之所为乎!”因啮落指以示进明,曰:“霁云既不能达主将之意,请留一指以示信归报。座中往往为泣下。霁云察进明终无出师意,遂去。”乾元元年(758)高适途经睢阳时,致祭张巡、许远,有“十城相望,百里不救”之语,乃是有感于贺兰辜负自己厚望而发。
作品鉴赏
此诗前十二句写诗人凭栏远眺忧心国事的情怀。前四句总写,诗人登高望远,见中军旌旗,中原遍地烽火,感慨时局,率军救亡之情激烈迫切,以至于把个人生死都置之度外了;“河华”以下两句补写“感时”,关中为安史叛军占领,中原陷入战乱之中,满目疮痍;“愧无”以下四句写自己面对时局的忧心,愧无平难之策,有惭出师之名,受命知皇恩深重,临战方觉人微命轻;“股肱”二句从对自己壮怀激烈的抒写过渡到对贺兰进明的赞颂称其为国家的股肱重臣,而自己所在的淮南与贺兰节制的河南唇齿相依,有赖对方照应。后十二句劝贺兰进明以大局为重,及时平叛建功。
先赞其有摧锋之势,御史之显,说明其有足够的兵力平叛;继而赞其有鲁连之忠义、陆逊之智谋,说明其有足够的忠勇去平叛;再设想其进军的效果,直道而行无须特殊之智,抢先出兵可与叛军抗衡,假如贺兰迅速发兵支援睢阳,则我为坚定后盾,免你后顾之忧;“抚剑”四句再动之以情,你我重视然诺,共赴国难,抚剑悲歌,走向沙场,定当横行灭敌。此为高适在安史之乱中为数不多的诗作之一。整首诗感情充沛,壮怀激烈,从中可见高适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形象。